孝与廉首先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两个德目。孝,就是子女善事父母亲祖的伦理义务与伦理行为的称谓。而廉则是官员克己奉公、廉洁不贪的道德义务与品德。这是分别处理家庭家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的两种不同的道德。从中国道德德目的演变发展来看,孝出现地比较早,最初在周代,孝作为一种观念与美德已经大行于天下。孝在中国文化中是一种始基性的核心价值观,是“百善孝为先”的首德,是中国人做人的根本,也是中国古人认为的为官从政的人格道德基础。
最早将廉作为道德范畴来看待的是《周礼》,如《周礼·天官冢宰》篇曰:“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也就是说要整顿吏治,必须按照“六廉”之要求来进行。
管子率先把“廉”德提升到“国之四维”的高度来加以强调。管仲认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将“廉”提升为国家兴亡成败的关键,他认为上述四德或四维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最为重要的要素。《牧民》篇中说:“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正)。不从枉,则邪事不生。”这是对“四维”概括性的论述,所谓“四维”原意是指系在渔网四个角上的绳索,以控制网之开合,乃渔网发挥功能的关键部位,《管子》一书借用其喻义表示礼义廉耻四德在维系国家安定中的关键作用。它不仅讲了“四维”的内涵,而且指出了“四维”的重要性,“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管子》认为官吏克己奉公而不要化公为私之谓廉,提出各级官吏都要贞廉奉公,如《四称》篇曰:“圣人在前,贞廉在侧。”意思是说辅佐圣王的都应是贞廉之人。《管子》把贞廉奉公之臣称之为“朝之经臣”,如《宙合》篇有言:“察身能而受官,不诬于上;谨于法令以治,不阿党;竭能尽力,而不尚得;犯难离患,而不辞死;受禄不过其功,服位不侈其能,不以毋实虚受者,朝之经臣也。”《管子》认为治吏之道重在“义以与交,廉以与处。”
《管子》认为“廉”德修养之方在于做到“廉不蔽恶”,《管子》认为“廉”德之要务就是不掩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只有对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加掩饰、慎重对待,自己的行为才能更加完善,才能做到真正之“廉”而不会贪污腐败,使自己达致“完人”的境界。
“孝廉”一词的连用,最早出现在《汉书·武帝纪》中,即:“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这里“孝廉”的含义,颜师古解释:“孝谓善事父母者,廉谓清洁有廉隅者。”这里的“孝廉”其实已经不单单是道德含义,已经上升成了一种选官的政治制度,即“举孝廉”。多数学者认为这里的“举孝廉各一人”,是指举孝一人、举廉一人。这时的孝廉科并不是单一的一科而是由选孝和选廉两科构成,到了东汉时才逐渐合为一科。孝廉虽是一种选官方式,但是其真正目的不是为了选官,而是为了社会教化。武帝是想借用孝廉制度来提升公民道德素质,移风易俗,改变不好的社会风气,这才是武帝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