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专刊
走进协会
【巾帼风采】刘惠芳——坚守灯塔十八载 点亮孤独夜行路


       主意打定之后,刘惠芳便挨个给相关部门打报告,申请办校用地。让刘惠芳喜出望外的是,相关部门在得知情况后,给予了学校极大的支持,以协议出让的方式,为学校解决了用地的大难题。
       2015年,在家人的支持下,贷款几千万元而建设一新的惠州市护苗培智学校,以一流的办学环境和办学设施,挺立于西枝江畔。
 
坚守:
考验重重初心不改
       采访时,笔者坐在刘惠芳明亮宽敞的办公室内,看她一脸云淡风轻的回眸办学历程,仿佛当初的波折与困顿都不复存在,直到看到她案牍上一本叫做《坚守》的校园期刊,才在简单的两个字中,窥探出惠州市护苗培智学校一路走来的不易。
     “事实上,运营压力和没有办学场地,都不是办学生涯中遇到的最大考验,真正让我觉得困难的是师资难以培养和容易流失,以及家长和社会的不理解。”刘惠芳坦言。
刘惠芳告诉笔者,过去由于鲜少有大学开设特殊教育类专业,导致特殊学校“一师难求”,学校要用人只能自己培养,但由于开设特殊教育机构的门槛较低,学校花重金培养出来的专业师资,学成归来后,却选择了自己创业,“这主要是因为我们 学校作为公益性服务机构,所收学费有限,难以满足师资的高薪资待遇要求。”
      刘惠芳说,于教师而言,因为所收学费有限难以支撑他们的高薪资要求而导致师资流失;而于家长而言,却因为没有完全免除学费而遭受到家长的不理解,“很多家长听说我们学校要收费,会质问我们既然是公益性的服务机构,为什么不能完全免费?”
      “家长和社会各界可能都不了解,我们学校虽然是一所公益性的服务机构,但却是自主运营的民办学校,校区建设、教师薪资、运营开销等都是我们自己承担。”刘惠芳说,2010年以后,持有精神残疾证的孤独症患者,可以享受政府相应补贴,“也正因为有了这些补贴,2015年以来,我们在保持原有收费水平的同时,终于慢慢实现了自我造血,不再亏损,“但是校舍建设的几千万元贷款,却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还清。”
      刘惠芳表示,虽然经济有压力,但我认为,人生在世所行之事,不能都以金钱作为衡量标准,“看到孩子们经过我们专业的康复训练回归正常生活,看到家长由不理解到信任我们,我觉得再多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入会说明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