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专刊
走进协会
【巾帼风采】刘惠芳——坚守灯塔十八载 点亮孤独夜行路


      “当时大家对‘孤独症’这个词还很陌生,国内也很少有针对孤独症的专业康复训练机构。”刘惠芳说,我得知当时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孤独症儿童都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而与孤独症高发病率不相匹配的是,我国十分匮乏专业的孤独症康复训练机构。
       为了让身边的孩子得到专业的康复训练,也为了让更多的孤独症儿童有个专业的康复训练场所,在稳定的工作与未知的创业路之间做抉择,走上了特殊教育之路,并于2003年正式开办了惠州市护苗培智学校,这也是我市教育史上第一所专注于特殊教育的公益性服务机构。

 
困顿:
几易校址濒临倒闭
         如今,当人们走在惠州市护苗培智学校舒适怡人的校园内,看到学校的专家团队代表了行业先进水平,引领着行业前行的方向,很难想象这一所省内唯一一所省一级孤独症康复训练学校,曾身陷困顿,濒临倒闭。
       “办校初期没有地方,就在家里暂时过渡;没有专业师资,就聘请非专业幼教教师前往北京、香港参训学习。”刘惠芳回忆,直到后来租下了南坛的两栋楼,惠州市护苗培智学校才算真正有了落脚地,并就此开启了长达十年的南坛办校史。
        忆及南坛办校的十年时光,刘惠芳直言:太不容易!“因为2010年以前国家尚未对特殊儿童给予相应补贴,一些家境困难的孤独症儿童,无力承担康复训练的费用只能中途退学。”刘惠芳说,原本办学就不是为了赚钱,那些中途退学所产生的费用则由学校贴垫,“太过理想主义的热血办学,让学校经营面临极大的生存压力,师资外出培训的费用、教师薪资、租金、运营开销等费用叠加,加之所收学费入不敷出,使得十年间学校基本都处于亏损状态。”
2013年,校区物业的租期到期。没有合适场所办学的惠州市护苗培智学校,只得将校址暂时迁移到了一个偏僻的农场,几近关门。
       一边是“给孤独症儿童专业的康复训练场所”的质朴愿望,一边是连年亏损,连个办学场所都没有的运营现实,面对理想与面包的抉择,惠州市护苗培智学校的办学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如果继续办下去,就要重新物色适合的办学场所;如果选择不做,这些孩子怎么办?连个分流的去处都没有!”思虑再三之后,刘惠芳还是放不下心间的那抹牵挂,决定“再撞一回南墙”。

入会说明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