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刘惠芳,惠州人,龙门县汇宝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惠州市护苗培智学校校长,华南师范大学大学外语专业本科学历,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政治经济学在职研究生学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同等学力,菲律宾国立太历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惠州市女企业家协会理事。
题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有的人把这种需求压制在内心深处,不予理会;有的人则遵循内心的渴求,发现、研究、探索自然、社会的奥秘,最终成为某个领域的探路者、破冰人。
刘惠芳就是第二种人。
十八年前,当我市的特殊教育还处于一片空白时,执教于原惠州市师范学校的刘惠芳,毅然放弃了别人艳羡的“铁饭碗”,开办了我市第一所专注于孤独症孩童康复训练的惠州市护苗培智学校,从此改写了我市没有特教的历史。
十八年间,她始于自家,成于大家,终于国家。惠州市护苗培智学校起于家庭式教育机构,到发展成为设有惠州惠城、惠州惠阳、广州、肇庆等多家分校的行业领航者,每年为400多个孤独症家庭带来光明与希望;十八年间,她从懵懂入行,到深谙孤独症孩童的教育规律,一路探索,精研不止,成为业界专家……十八年风雨兼程,十八载初心如一,她用最美好的青春年华,走过校址变迁、师资难育、社会不解等多番困顿,用最坚定的守护,成就了一段最无悔的人生。
本期封面人物,走近广东省内规模最大的孤独症儿童康复专业训练学校,同时也是目前广东省唯一一所省一级孤独症康复训练学校——惠州市护苗培智学校的校长刘惠芳,看她如何用十八载的无悔,筑就一座精神灯塔,照亮孤独者夜行之路。
缘起:
给孩子最专业的照顾
樊登在解读《生命摆渡人》这本书时曾说,英雄在成为英雄之前,往往是为了解决自身问题,而并非一开始就想当英雄。这句话放在刘惠芳身上,很是适合。对如今执掌着广东省内规模最大孤独症儿童康复专业训练学校的刘惠芳来说,当初兴办特殊教育的初衷,并不是为了惠及天下,而是为了顾及自家。
2003年的一天,在原惠州市师范学校执教10年的刘惠芳,偶然接触到身边的孤独症儿童,就在那个时候,她对孤独症有了更多的了解。
“当时大家对‘孤独症’这个词还很陌生,国内也很少有针对孤独症的专业康复训练机构。”刘惠芳说,我得知当时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孤独症儿童都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而与孤独症高发病率不相匹配的是,我国十分匮乏专业的孤独症康复训练机构。
为了让身边的孩子得到专业的康复训练,也为了让更多的孤独症儿童有个专业的康复训练场所,在稳定的工作与未知的创业路之间做抉择,走上了特殊教育之路,并于2003年正式开办了惠州市护苗培智学校,这也是我市教育史上第一所专注于特殊教育的公益性服务机构。
困顿:
几易校址濒临倒闭
如今,当人们走在惠州市护苗培智学校舒适怡人的校园内,看到学校的专家团队代表了行业先进水平,引领着行业前行的方向,很难想象这一所省内唯一一所省一级孤独症康复训练学校,曾身陷困顿,濒临倒闭。
“办校初期没有地方,就在家里暂时过渡;没有专业师资,就聘请非专业幼教教师前往北京、香港参训学习。”刘惠芳回忆,直到后来租下了南坛的两栋楼,惠州市护苗培智学校才算真正有了落脚地,并就此开启了长达十年的南坛办校史。
忆及南坛办校的十年时光,刘惠芳直言:太不容易!“因为2010年以前国家尚未对特殊儿童给予相应补贴,一些家境困难的孤独症儿童,无力承担康复训练的费用只能中途退学。”刘惠芳说,原本办学就不是为了赚钱,那些中途退学所产生的费用则由学校贴垫,“太过理想主义的热血办学,让学校经营面临极大的生存压力,师资外出培训的费用、教师薪资、租金、运营开销等费用叠加,加之所收学费入不敷出,使得十年间学校基本都处于亏损状态。”
2013年,校区物业的租期到期。没有合适场所办学的惠州市护苗培智学校,只得将校址暂时迁移到了一个偏僻的农场,几近关门。
一边是“给孤独症儿童专业的康复训练场所”的质朴愿望,一边是连年亏损,连个办学场所都没有的运营现实,面对理想与面包的抉择,惠州市护苗培智学校的办学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如果继续办下去,就要重新物色适合的办学场所;如果选择不做,这些孩子怎么办?连个分流的去处都没有!”思虑再三之后,刘惠芳还是放不下心间的那抹牵挂,决定“再撞一回南墙”。
主意打定之后,刘惠芳便挨个给相关部门打报告,申请办校用地。让刘惠芳喜出望外的是,相关部门在得知情况后,给予了学校极大的支持,以协议出让的方式,为学校解决了用地的大难题。
2015年,在家人的支持下,贷款几千万元而建设一新的惠州市护苗培智学校,以一流的办学环境和办学设施,挺立于西枝江畔。
坚守:
考验重重初心不改
采访时,笔者坐在刘惠芳明亮宽敞的办公室内,看她一脸云淡风轻的回眸办学历程,仿佛当初的波折与困顿都不复存在,直到看到她案牍上一本叫做《坚守》的校园期刊,才在简单的两个字中,窥探出惠州市护苗培智学校一路走来的不易。
“事实上,运营压力和没有办学场地,都不是办学生涯中遇到的最大考验,真正让我觉得困难的是师资难以培养和容易流失,以及家长和社会的不理解。”刘惠芳坦言。
刘惠芳告诉笔者,过去由于鲜少有大学开设特殊教育类专业,导致特殊学校“一师难求”,学校要用人只能自己培养,但由于开设特殊教育机构的门槛较低,学校花重金培养出来的专业师资,学成归来后,却选择了自己创业,“这主要是因为我们 学校作为公益性服务机构,所收学费有限,难以满足师资的高薪资待遇要求。”
刘惠芳说,于教师而言,因为所收学费有限难以支撑他们的高薪资要求而导致师资流失;而于家长而言,却因为没有完全免除学费而遭受到家长的不理解,“很多家长听说我们学校要收费,会质问我们既然是公益性的服务机构,为什么不能完全免费?”
“家长和社会各界可能都不了解,我们学校虽然是一所公益性的服务机构,但却是自主运营的民办学校,校区建设、教师薪资、运营开销等都是我们自己承担。”刘惠芳说,2010年以后,持有精神残疾证的孤独症患者,可以享受政府相应补贴,“也正因为有了这些补贴,2015年以来,我们在保持原有收费水平的同时,终于慢慢实现了自我造血,不再亏损,“但是校舍建设的几千万元贷款,却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还清。”
刘惠芳表示,虽然经济有压力,但我认为,人生在世所行之事,不能都以金钱作为衡量标准,“看到孩子们经过我们专业的康复训练回归正常生活,看到家长由不理解到信任我们,我觉得再多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成全: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初衷为自家,后来为大家,最终为国家。”访谈中,刘惠芳用短短一句话总结了惠州市护苗培智学校十八年来的办学生涯。
据介绍,2015年以来,有了自己办学场所的惠州市护苗培智学校,拥有一支200多位教职员工的师资队伍,常年为我市400多位孤独症学生提供测试、训练、教育、康复、咨询指导的服务。
在听闻广州、肇庆,以及惠州市惠阳区均有较大的孤独症儿童群体而无专业的孤独症康复训练机构后,惠州市护苗培智学校先后开设了护苗培智学校广州、肇庆、惠州市惠阳区等多个校区,累计服务孤独症儿童上万人次,培养孤独症康复教育人员5000多人次。
在这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发展思路之下,惠州市护苗培智学校不仅成长为省内规模最大的孤独症儿童康复专业训练学校、省内唯一一所省一级孤独症康复训练学校,更被推崇为广东省孤独症科学干预的领头羊,中国孤独症科学干预行业的推动者。
而刘惠芳本人,也不断丰盈自己,自我成长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获教育管理学博士学位,应用心理学博士同等学力。
当笔者问起学校的办学理念是什么时,刘惠芳说,核心是成全,“成全孩子的独特人生,使其更有生命价值;成全教育环境的和合发展,使其成为孤独症人士共享的和谐社会;成全教师和家长的成长,使其成为孤独症儿童的坚实后盾,为孤独症儿童点燃希望。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学校提出了‘成全教育’的办学理念,希望成全自己,也成全别人。”
对话之中笔者发现,无论是畅谈昨日不易,还是论及今日成就,刘惠芳的神情始终柔和温婉,但在柔和温婉的深处,却暗藏着许多的坚定。因此当笔者问及如果重回十八年前,当初的选择是否会有改变时,她没有丝毫犹豫地回答:“还是会有一样的选择!”
后记:
与刘惠芳的对话接近尾声,观其经历,思其所为,笔者暗自佩服其所行所举的同时,不由沉思:世人常以“蜡炬成灰泪始干”来形容师者的伟大,但相比普通教育的师者而言,从不被学生记住,也难有桃李回报的特殊教育师者,更像一座灯塔,不仅照亮孤独症孩子漆黑的独行路,让他们向光而行,更成为许许多多无助家庭的精神堡垒,给他们以信心和力量,重拾对美好生活的信心。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爱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它总在创造奇迹,创造新的人。当亲戚家的孩子终于走出黑暗,并通过自 身努力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人才,加入到刘惠芳的教职工团队之中;当一个个为孩子所累的家庭,从徘徊于绝望边缘到重燃希望,再到带着日渐康复的孩子回归正常生活,刘惠芳十八年的无悔付出,以一种叫做“爱”的伟大力量,缔造了常人所不能信的奇迹,重塑了无数人原本已经无望的人生。
不求回报、不被理解,常有困顿、常有波折,却用十八载的坚守,书写生命的传奇。刘惠芳以平凡人的初心,成就了一个不平凡的义举,这种超越普通师者的伟大,不由让人肃然起敬!
文/卢振侠